• 你好,欢迎来到焦点新闻网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联系投稿
  • 您现在的位置: 焦点新闻网 > 文化 > 列表

    著名重彩画家郭正民专访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焦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07-28 10:22  浏览次数:
    编者按:
           郭正民,当代重彩画较有影响的人物,清华大学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重彩画的研究与探索。在中国“青铜”、“戏剧”等典型文化符号上,结合东西方绘画元素,创造性地挖掘出独成体系的重彩语言。开创了退蜡法等特殊技法,培养了新一代美术人才!是继著名美术教育家蒋彩萍先生之后的又一位卓有成就的美术开拓者!郭正民数几十年如一日,勤奋探索,用心灵与笔墨演绎重彩艺术涅槃之后瑰丽地重生!并把数十年探索和总结的重彩画技法毫不保留的编写成20集中国重彩画技法电视讲座,并汇集成书(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热点人物!光明网记者就郭正民老师的艺术成就做了此次专题采访。
     
           问:众所周知,您是当代重彩画较有影响的画家,还是清华美院的教授,您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当下工笔重彩画的现状?

           答:中国现代重彩画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当代审美的变革和发展,逐步趋向完善。它用不同材质强化绘画本身特质,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达到与世界文化同步的高度。现代重彩画在继承与表现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它将艺术作品的客观因素与主管因素等重要思维要素向结合,使重彩画在形式与语言上、材质媒介与艺术形式上相得益彰。当代重彩画,蒋彩萍老师是一位承前启后重彩画的开拓者。蒋老师也是我的恩师。她对当代工笔画在技法上有重大突破,到现在还影响深远!但是很多人在从事重彩绘画后又容易回到工笔人物上。我觉得这是一个遗憾。
     
           问:您在重彩画领域做过什么探索和努力吗?

           答: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关于重彩画技法的书《中国重彩画技法》,这本书内容丰富,从媒材的认识、技法表现、创作案例、名家点评到材料的综合运用面面俱到,是对历代画法的归纳,也是我个人对自己几十年创作心得和经验的系统总结。这本书出版以后反响很好,影响也很大。凤凰卫视、京东商城都采用了里面的作品,最近还将再版。
     
           问:能否谈谈您的重彩画?

           答:我的重彩画主要分为三个系列,即青铜远古系列、现代人物系列和戏剧人物系列。
           青铜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注脚,是远古先民文化薪火中最耀眼的火花,因为机缘,多次接触到青铜器,虽然岁月已经久远,但古人的温度仍然在斑驳的纹饰上翩翩起舞。震撼之余,心摹手追,把西方的色彩,重彩的材料,独创的技法发挥到宣纸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现代人物系列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悟,大体是从女儿这一辈人身上引发的思考。当代年轻人身上情愫、状态,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
           戏剧系列,与丁绍光老师的创意也有不谋而合的地方。我们用夸张、变形地手法来表达一种别样的情怀。
           戏剧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它囊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内容。我是学舞台设计出身的,对这个门类很熟悉,所以戏剧作为我的一个学术支点,为我的绘画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创作空间。
     
          问:书画界都知道您是青铜流派的创始人,大家都很关注您是怎么青铜符号找到灵感的?

           答: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承载的母体,而我们后人则是数千年中国文化继承的子体,通过感悟、理解、消融、吸收、再现和创新,有器物表象进入精神状态在精神的世界里升华,进而体现在艺术作品里形成新的再生体。这样形成自己的“创造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题材和形式,达到“超越时空的精神境界”,经过概括提炼重塑的崭新形象,从而实现“尽情发挥和创造美”的飞跃。不仅仅停留在对传统的继承上,而是从严格的工笔线条要求与传统的写实规则中跳出来,更多地采用形神描绘大胆将各种现代题材、观念、材料与技法融入重彩画创作。
     
           问:艺术道路受谁影响最深?
           答:蒋彩萍、郭继英、苏百钧等前辈对我的从艺道路都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蒋彩萍老师!自1998年始,由文化部主办、蒋彩萍先生为学术主持的重彩画高研班已连续举办了十余届,并聘请了众多名家聚集一堂,创作队伍迅速壮大,大量新作涌现,审美观念和变现力得以突破,材料和技能得以拓展和延伸,强化了绘画本体意识和个性,丰富了作品可读性。作为他们的学生,为了弘扬重彩画艺术,我做了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在重彩画体系中作出一点成绩,回报给恩师,回报给社会!
     
           问:画工笔重彩画的人也很多,但是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却很少。您是怎么在语言、题材和形式,有自己的创造点的?
           答:我的绘画之路,有着渐入佳境的“三次飞跃”。
    从1980年到1990年,我的感悟是:“一个人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属于技法层面的积极摸索。埋头学习,博采众长,积累经验,储备各种各样的知识与艺术素养,为艺术风格定向,同时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更新自己的思维观念。
    从1990年到1999年,我对绘画的认识是“一个人不在于怎么画,而在于怎么想”。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在“思想”层面寻找空间。从“怎么画”到“怎么想”,这是绘画艺术思想的第二次飞跃。
    2000年,对艺术的追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要去创造新的样式、新的模式、新的思想”。
    这三次飞跃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绘画面貌。
     
           问:到外国开画展的经历有什么收获吗?
           答:走出去才知道各个时期绘画艺术的制高点在哪儿,才知道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莫迪里阿尼等大师们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等不同流派发展和衰退的兴衰史,对国际上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创作理念,只有走出去实地了解体会才能知晓。我国一些现代艺术家群体,由于未知其详,存在误区,不少艺术家仍在简单重复地模仿人家早就遗弃东西,包括目前有的抽象变形画家还在一个小圈子里做别人丢掉的作品,这就是视野不宽造成的误区,不知道有的东西人家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了,而我们还亦步亦趋地重复人家的老路。因此,中国画家要通过开阔眼界来与时俱进。
    法国、韩国、新加坡巴黎的展览,都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游走于东西之间,能让我以开阔的眼光了审视中国重彩画。西方的色彩、重彩媒材、独特审美、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得重彩画的表现空间更加开阔。
     
           问:您认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的是什么?
           答:作为一个艺术家,追求的不仅是画好画,而是要弄清自己的“创造点”在哪儿,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题材和形式,有自己的创造点。以“见人之所未见”的眼光挖掘出潜在的美。赋予其新形式、新思想和新精神,要寻找美的形式,提倡形式美。
     
           问:对工笔重彩画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答:中国重彩画走到今天已十余年,在蒋采频、苏百钧、王天胜、郭继英等诸多先生的带领下,较之前有了长足的发展,创造队伍正在不断扩大,学术追求亦趋多样化,从不同的学术角度诠释着重彩画的学术方向,呈现出逐渐繁荣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中国画在色彩表现方面的不足。我作为深受以上诸多先生教诲和影响的新一代重彩画画家,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责任,今天有幸在此撰写中国重彩画材料与技法的基础知识,一则有助于促进中国画色彩的研究与学术进一步兴旺,起到从普及到提高的一个关键作用;同时也可谓抛砖引玉,是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普通艺术爱好者,更加关注中国重彩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问: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成功心得
           答:绘画是没有局域性的语言,它可以沟通古今,跨越中西,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驾驭艺术语言的同时,也要有好的人品。我们的作品流露出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深切地关怀,才会有生活的温度。在行有余力的情况下,我还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捐助社会弱势群体。现在捐助乳腺癌群体的初步计划已经提上日程,希望艺术家的爱,不仅停留在笔墨上,更渗透在生活中。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热点新闻News
  • 上一篇:丹心铸墨缘 翰墨写真情——记著名书画家陶佛锡
  • 下一篇:守望者的拓荒情怀 ——及文化寻根人沈浮
  • 关于我们 投稿联系 投稿说明 免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Copyright@2016-2021 Eastyu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焦点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