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欢迎来到焦点新闻网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联系投稿
  • 您现在的位置: 焦点新闻网 > 文化 > 列表

    挺 起 脊 梁——言恭达书法审美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焦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03-07 09:37  浏览次数:
    陈裕亮
        言恭达,乃江苏常熟人,系中国书协副主席。他幼承家学,随父习书画,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通六体,尤擅长篆、隶、大草。难能可贵的是言先生通过书法艺术这种特殊的笔墨语言,抒写了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不但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意趣,而且借此表达了他对现实和历史的感受;同时,在艺术的层面上追求着“道”的真谛,高高扬起了真、善、美的审美旗帜,实现着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言恭达也因此得以在中国书坛的长河中留下浓厚的一笔。
     
        挺起脊梁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书以焕采,切如时需。此言虽然朴素无华,却高度概括了中国书法的内涵和价值。书法首先是表达、记述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它又要担当起“助人伦,成教化”的道义,然后才有“笔底龙蛇,万岁枯藤,几至若皮、肉、筋、骨、气等如人一般的审美需求”,于是,书法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当然,书法的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为线条的遒劲和神采奕奕的气格,它更应该是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部以线条艺术的视角记录时代特征的史诗。这就是书法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正因为书法对中华文明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它对普通大众审美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基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时代的需要,有识之士热切呼唤书法艺术回归传统审美精髓,即求真、向善、追美。这是对中国书法的负责,也是对中国书法文脉的负责,更是对中华文明的负责,简而言之,是对中国负责。于是,书法审美的取向,上升到中国书坛,乃至是中华文明脊梁的高度。
        笔者为何要泼墨言书,甚至是发肺腑之言作忧天之虑呢,究竟今天的中国书法在审美上出了什么问题?当我们发现这些 “以丑为美”、“极度强调个性,忽视书法本体美”的所谓流行书风真正地流行起来时,当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赋予书法很玄乎很符号化的功用时,书法离妖魔化不远了,它被扭曲了,只能弯下腰,低垂着头,无奈地被他们驱使和利用。更为可怕地是,中国书坛刮起了这两股歪风,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不知他们究竟有何用心,要将中国书法和中国大众的审美带向何方?
        带着这些担忧和质疑。于是,言恭达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充分地凸显出来了。他以其雅正、高格的书法艺术向这两股歪风宣战,中国书法不容忽视本体美,书法还是要在传统和法度中汲取营养,在规矩中有限的拓展,展现出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的大气象、大格局。言恭达认为书法的线条是心学,每一笔下去都是书家心电图的写照,是书家生命状态的体现。诚然,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书家,他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中华文明刚劲而又内敛的基因,他的气格是阳刚正大的,他的审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体现时代的脉搏,鼓舞国人更坚定、勇敢、文明地迈进新时代,从而完成了“助人伦,成教化”的道义担当。挺起脊梁,这是一个书法大家应该有的勇气和担当,是一种社会的道义和历史的使命感,也是言恭达用其书法艺术默默地担当着。
        当我们看到了《世纪脊梁——言恭达书推动百年中国历史进程人物诗抄》巨幅书法长卷作品时,也许人们真正地看懂了言恭达的书法审美,看懂了言恭达对中国书法和中华文明的敬畏感和使命感。挺起脊梁,请言恭达先生以其书法艺术和书坛影响力继续挺住!挺住!
     
        收放自如
        上文笔者浓墨泼彩谈言恭达先生书法审美的意义,现在请诸君随笔者的笔触,解读一下先生的书法风格及其内涵。笔者以为,言先生专长于大草,同时也精通篆书和隶书。他对历代草书都有深入的研习,特别钟情于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书法大师的作品,对篆隶书体的创作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更难得的是,他对经典的研习不是简单的停留在法古的层面,而是以先贤法度入而出之。每一种书体,不仅创造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而且在深刻领悟各种书体特征的基础上,做到在几种书体之间自由“切换”,融汇贯通,体现出他深厚的综合艺术修养。像他的篆书作品用笔雅正,取《泰山石刻》和石鼓文的拙厚与朴实天真,加上对草隶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书体和面貌;他的隶书在强调那种蝉头燕尾的感觉时,取草书的动态和气势,强调结体的动态美,同时,也用大草的写意性加强了隶书的生命感性经验,使其隶书充满才情和意境之美;坚实的篆、隶功底,也使先生能将篆、隶的笔墨和审美取向导入大草创作,可以说,他是在用篆书的笔法作草书,所以其草书在矫若惊龙的同时,处处呈现一种入木三分和屋漏痕的笔力。
        书法是线的艺术,点画线条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将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草书艺术对“线”有着更高的要求,追求节奏感、立体感和力量感。一般形式美创造往往陷入程式化、静止化,从而失去鲜活的生命感和力量感。而先生的草书作品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着中国书法艺术所独有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活生生的自由流动之美。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创造出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作品中每一篇、每个字都是有个性创造的,而不是僵硬的规范,或简单的机械重复。先生创造性的将篆隶的“裹锋”之法引入大草,避免了笔锋散瘫之弊病,很好的保持了中锋用笔,“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以使点画线条浑圆饱满,力含其中,厚重凝润,因此,他的作品有着很强的立体感。中国的书法艺术评论总是将“线”和“骨”联在一起。唐代著名书论家张怀瓘认为“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书断》)骨气首先强调书法“骨”之形质,即用笔的艺术表现力,言先生深谙书法对线条力量的要求——“藏而不露”、“畅而不滑”、“涩而不滞”,因此才能创造出作品中那种非表面化的刚柔相济,骨力追风的力量美。纵观先生作品,大草用笔爽健,起止分明,毫无拖泥带水之感。线条挺拔,刚断直截,肥瘦停匀,骨劲有力,作品厚重感十足,给人坚不可移的感觉。侧锋用笔则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变化万千,增加了作品的飘逸之美。从整体书风来看,高古而秀逸,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从中外绘画艺术史的经验来看,只有深谙传统才能谈到上创新。创新从来都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抛弃,即便是高喊反传统、看似完全颠覆传统、与传统决裂的现代艺术,其实也只不过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一次创新而已。每一代艺术家都是在对前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的。因此,最为卓越的书法家总能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驰骋,施展其创造才能。
        深厚的功底以及对前辈的借鉴为先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创新的灵感。先生迷恋经典,但这不意味着守旧,而是能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法艺术强调收放自如,也就是说书法创作要在法度中自由发挥情感,在怡情悦性的基础上又处处呈现出书法之严谨。用儒家的语言就是不偏不倚式的中庸,用道家的话说就是以虚托实,用实说虚的空灵与超脱。先生曾这样谈他对书法创作过程的理解:艺术创造本身应该是一种若有若无、自然而然的行为。如果刻意追求,反而会被这种追求束缚住。创作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任何的法则或者经验,不把自己捆在既定的框架里,跟随内心深处的声音,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观先生的作品,仿佛能看到他挥毫泼墨的酣畅淋漓和无拘无束,但因为有着深厚功底的积淀,先生的字从来都不流于“荒诞狂怪”。这便是艺术创造的“超以象外”和“得其环中”,看似无法实则有法,看似自由自在的创造,其实是被冥冥之中的艺术“向心力”牵引着,离而不远,散而不乱,纵而又归。这样的作品才能既有经典之遗韵,又是只属于自己的东西。
     
        书道无为
        笔者曾经屡次提到“书道无为”这一书法理念,很多人甚是不解,书道缘何无为呢?笔者以为,首先当先解读无为的含义。老子提出无为主张,基于一个原因:他的修行达到了绝顶高度。修行达到玄同高度,就明白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无的。老子已经“超越”这一高度,所以,老子明白一切“为”,不管为有为无,为大为小,都是“无”,都是空。那么什么是“无为”?“心”知其为乃是“空”,此为就是无为。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其实在笔者看来,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这也是“无为无不为”的内涵所在。
        书道者,乃是书法之大道也。习书当得法入理,由技入道,继而实现“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如此,则真正地入道,真正进入书艺的康庄大道。其实,艺术之初入门者,比的是技法的熟练度,慢慢地就变成了性情和学养的高低,最后就是变成了文化底蕴和修养的厚薄。书家除了文化的熏陶,还需要社会的历练,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也是这个道理。书道无为,是心不着相,是因人之心的自然流露,不造作,不功利,这其实才是书艺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弘一法师书法所具有的拙中带稚的境界。
        在谈书道之时,且让我们回顾一下中西文字的区别。众所周知,西方的文字是拼写文字,但从字形上是无法看出这个字所反映的客体事物或概念的,也就是说,能指与所指是没有直接关系,偶然结合在一起的。而中国的汉字则是象形文字,是以象形为本源的符号,就像是绘画,是对事物概括性的模拟写实。因此,与西方文字不同,汉字不管是古文字还是现代的文字,人们单从字形上就能大概看出这个字是表示了什么含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象形字从一开始就包含着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很多时候,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也包括主观的意味、期望或要求。
        因此,在中国古典美学以及汉字会意的影响下,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直都是人的精神和气质的抽象体现与表露,所谓“畅寄幽情”。刘熙载曾这样评价:“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评价一件书法作品除了看书法家的功力、章法,更要看其修养与胸襟。而先生的书法充分体现了他的才情和人品,体现了文人的雅意和书卷气,是中国式的审美的集中体现。其实上文所提到的中国书法对“骨”的强调,不仅限于用笔的力量美,还指向书家的人格力量,强调书法要高雅、有品位,反对媚俗,所谓“书如其人”。“品格”实乃中国艺术之魂灵,如果艺术格调不高,任凭技巧再娴熟高深,终归流于俗手,难以体现中国画最为本质的艺术精神。高格调从何而得?言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唯靠一个“养”字。先生有着超脱常人的悟性和苦耐寂寞的勇气,静观世间的名利诱惑,保持止水的心境,坐看云卷云舒。多年来,始终坚守着自己艺术生命的底线,与世无争,唯与艺搏。也唯有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是需要多次的品读、玩味才能领悟其中妙处的,就像收藏家无时无刻不在把玩的艺术珍宝,反复品味,趣味无穷,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三十多年来,先生不断的与古代大家对话,又时时吸收时代的新鲜空气。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深厚的学养、广博的人生历练、诗书画印兼涉,使他的艺术和人生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美学的至高追求。身为孔子徒弟言偃的后代,先生有着儒家“清、正、中、和、厚、朴”典型人格魅力,儒家“以道自任”、“经世济用”的精神追求在他的血液中流淌,多年来,他以切身经历践行着儒家艺术审美教化唤醒人性道德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西方学人对知识分子的界定主要包括两点:首先,“知识分子”应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例如艺术家、科学家、教师等脑力劳动者;其次,他还必须深刻的关怀着国家、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益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必须又是超越于个人的利益之上的。当国家、人民遇到灾难,他默默捐款200万元,他为南京慈善协会设立专项百万慈善基金……同时,他打破艺术家“静观的人生”,积极的参政议政,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关注教育、关注文化、关注民生,身体力行地以一个书法家的身份融入到社会生活,他常常从一个艺术家、文人的角度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努力的解决问题。
        言先生的性格中也有着道家自然而然、随遇而安的超然与洒脱,言恭达先生总是给人彬彬有礼、平易近人的感觉,随着岁月的消逝,他的人生观与审美观更趋于清静、自然,返璞归真。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此恬淡平静的心境更显难得。
        他的书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的审美,至善至美、坚定厚重的艺术表现力承载着儒家厚德载物的审美理想。洗练、简约、自然的书法章法和结体,则是的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观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清逸、浑朴、平和、简静的美,平中蕴奇,风韵天成。这是禅宗所谓“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之境界,超越了法则和束缚而返璞归真。
        “笔墨当随时代”,经典的艺术形式、审美法则应该为这个时代服务,言恭达的书法又不止于古典美,而是迎合整个时代主题的。在如今这个强调多元和谐的时代,使得先生似乎有一种能力,就是将看似矛盾的因素和谐的统一在他的书法艺术中,作品中既让人感受到北派艺术的恢宏豪迈,又有南派艺术的清新逸气,既有碑的凝重、帖的醇雅、又有简的率真,可谓南北贯通、碑帖相融。更为重要的是,先生的书法艺术贵在用传统的审美意趣表现新时代主题,用看似传统、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出具有时代感的当代精神,正是他成功的关键。他用中国书画独有的长卷形式来表现当下流行的奥运题材服务,创造了书法白话文长卷的历史纪录,而且用这种蕴含着东方审美密码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如何格调高古、气韵生动的作品,让东方文明的文化魅力和独特韵味随着奥运文化传遍世界,走向未来,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最后以言恭达先生的一段话为本文划上句号。言恭达说:“中国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艺术,同时也是时代脉象的彰显。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那些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都显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人类精神的弘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怀素的《自序帖》、王铎的草书长卷、林散之的《论书帖》等,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结合,才使传统的书法艺术因此拥有了勃勃生机而绵延不绝。所以,书法艺术创作要有时代特质、传统特点和个性特色。我们呼唤时代经典,呼唤审美崇高,也呼唤艺术包容,就是书法艺术创作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将艺术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还要认识到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先进性、导向性。作为一个书法家不能闭门造车,与时代隔绝,而应该阳光下感恩时代,文化中敬畏传统,民生里关爱大众。”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热点新闻News
  • 上一篇:企业专家齐论剑 共瞰纺服“东南飞”
  • 下一篇:资深互联网人士董江波加盟北京精典博维
  • 关于我们 投稿联系 投稿说明 免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Copyright@2016-2021 Eastyu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焦点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