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成 来源:重庆市应急管理局、中国气象局等公开数据
近年来,重庆市积极探索应急管理改革新路径,围绕数字化赋能、多主体协同治理以及基层能力建设,不断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响应体系。通过精准监测、智能调度、创新机制和人文关怀等多层次措施,重庆市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展现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治理成效。
数字赋能:精准预警与智能调度实现高效响应
重庆市在全国率先构建“全链条数字化应急管理平台”,集成330个风险体征指标和19万个风险点位数据,实现动态监测、精准预警和高效响应。今年12月,结合国家气象局发布的冬季低温雨雪风险预测,平台提前发布覆盖东北部山区和西南局地的精准预警,为交通疏导和电力保障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资源调度方面,平台通过智能算法优化物资分配,显著提高了响应效率。例如,在10月应对特大暴雨过程中,平台对全市受灾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将抢险装备迅速调往荣昌和江津两地,物资到位时间较传统方式缩短了30%。重庆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指出:“数字化手段极大提升了我们对灾害全局的掌控能力,实现了资源调配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此外,平台还与各级指挥中心无缝对接,确保从预警到行动的全链条畅通。今年汛期,平台监测到19类潜在风险信号后,迅速触发“44NN”动态响应机制,协调多个部门完成山洪防范与转移安置任务。
协同治理:多主体机制推动应急管理提效
为实现从单一治理到多主体协同的转变,重庆市建立了“一委四指”统筹机制,形成市级统筹、区县执行、基层落实的工作闭环。各级指挥中心通过动态调整响应标准,灵活应对不同风险情境。荣昌区在2024年启动的“十户联防”试点中,将风险巡查责任细化到村组,确保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今年6月,这一机制在应对滑坡险情时成功实现200余名群众的及时转移,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
重庆市还着力推动跨部门协作。汛期期间,市政府协调能源、水利、交通等部门,提前预置电力抢修队伍和物资装备,在北部山区实现电网稳定运行。结合实时预警信息,政府进一步优化供电方案,保障了极端天气下重点区域的用电安全。
人文关怀:为受灾群众提供“有温度”的救助服务
在灾害救助方面,重庆市注重精准施策和人文关怀,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解决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今年以来,荣昌区累计发放救助补贴59.3万元,惠及1598户家庭。资金通过“一卡通”系统直接发放到受灾群众账户中,确保援助及时、透明且高效。
与此同时,重庆市大力推进心理援助服务,为灾害受影响人群和一线救援人员提供全覆盖的心理支持。例如,渝北区在多个社区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点,结合心理咨询和压力疏导,为超过3000人次提供服务。这些举措在帮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活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社会整体的复原力和心理韧性。
基层能力提升:打造全域覆盖的灾害防控网
重庆市将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聚焦灾害多发领域开展专业培训和实操演练。铜梁区消防救援局在辖区内的加油站和工业园区开展了多场次专项培训,涵盖灭火器使用、火灾初期扑救和应急疏散等实操内容。参训人员普遍表示:“这些课程不仅贴近实际工作,还大幅提升了我们处置火灾隐患的能力”(。
此外,渝中区消防救援局在党校开设应急管理专题课程,为干部队伍解读最新法规要求,并结合实际案例剖析灾害应对中的常见问题。通过理 论与实操结合的方式,参训干部更加深刻理解了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构建韧性更强的应急管理体系
重庆市的创新实践为全国应急管理体系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灾害形势,仍需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努力:
1. 推动科技深度融合
2. 优化政策法规保障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4. 夯实基层基础建设
重庆市通过数字赋能、协同治理和基层能力建设的多重措施,在应急管理领域树立了典范。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重庆市有望构建更加高效、韧性强的应急管理体系,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参考文献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 (2024, 12).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 应急管理部发布12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
中国气象局. (2024, 12). 全国自然灾害天气预报及风险预警报告.
荣昌区应急管理局. (2024, 12). 荣昌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简报.
铜梁区消防救援局. (2024, 11). 加油站消防培训总结.
渝中区消防救援局. (2024, 11). 中青年干部消防安全培训简报.
中国应急管理部. (2024, 12). 国家应急管理动态与地方实践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2024, 12). 全国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与改进建议.
重庆日报. (2024, 10). 全市防灾减灾救灾机制重塑取得实效.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