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深刻改变,体现出双赢互利的大好前景。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是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对外开放面临调整转向,经济发展处于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社会改革和发展到了矛盾集聚、风险积压、需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内的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在此背景下提出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
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由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这直接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
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直接对基建公司形成利好,尤其是海外业务占比较大的公司。从行业层面来看,有望给铁路、港口、航运等相关公司带来利好。此外,“一带一路”也将带动我国的装备产业“出海”,具备优势的工程机械、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相关公司也有望受益。
安信证券认为,对外“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已开启,后续推进力度将极大,并会持续发酵,建筑公司将最为受益,建筑行业整体性投资机会凸显。
根据《全球建筑2020》报告,全球建筑市场将以年均4.9%的速度增长,增至2020年的12.7万亿美元,占全球总产出的14.6%。其中,中国、
印度、
俄罗斯、
巴西、波兰以及
美国将成为建筑业增长的主要阵地。
而“一带一路”沿线有44亿人口、26个国家地区、21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将加速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中国工程公司规模提升空间巨大。
2013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分别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总额的47%、35%、10%,分别占新签合同额的41%、39%、11%,新签合同的类型大都属于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基建等项目。
宏源证券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将对铁路、港口和航运带来巨大的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建设铁路为首要,利好铁路基建产业链;海上丝绸之路将强化沿海港口的吞吐和国际经济对接功能,利好港口航运产业链。
除基建公司之外,业内人士指出,“一带一路”战略还将带动具有比较优势的工程机械、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等出口。
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一张“名片”,“一带一路”建设基础设施先行,将会带动工程机械行业的出口,尤其是综合性工程机械龙头的出口。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已完成在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生产布局,“走出去”准备充分。
国泰君安认为,
徐工机械、
三一重工、
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龙头企业有望受益。
“一带一路”战略明确提到将加强对沿线国家电力方面投资,有望对我国核电出口带来利好影响,进一步促进形成国内国外核电建设同时推进的局面,
应流股份、
中核科技、
中国一重等公司有望受益。
基业长青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围绕中央企业在“走出去”的国际化进程中渴求人才的市场需求,在精准定位、精益服务的发展路径上精耕细作,伴随着央企的国际化进程共同发展、成长。从最初的项目管理培训,到2015年,正式提出打造“走出去”人才培养,成为“走出去”人才培养大本营。凭借十年的积淀和准备,形成了系统化、专业化、有特色的人才培训体系。有定向培养、领导力培训、项目管理认证系列的培训认证与咨询服务——PRINCE2(受控环境下的项目) 、IPMP(国际项目经理资质认证) 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证)和公开课——带路先锋。公开课是立足行业前沿与热点话题的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多年来陆续推出了“一带一路”系列,投融资系列、项目管理系列等产品,集权威性、实践性和连续性于一体。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