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欢迎来到焦点新闻网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联系投稿
  • 您现在的位置: 焦点新闻网 > 新闻 > 列表

    河南农民大咖段双奇 专注抢救农耕遗产 梦想创建农耕文化博物馆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焦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11-24 18:22  浏览次数:


    图片1.png

       11月22日上午,在位于郑州绿博园东面的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临时安置小区内,记者与同行的一起见到一位农民“大咖”。之所以说他是“大咖”,那是因为他身上有好多大咖的特质。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出生于农村的农民收藏家,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辛勤和努力收藏农耕类相关器件12万多件;

      他是一位专业的摄影爱好者,在他的房间内墙上悬挂着他在各地拍摄的有关农耕文化的精美照片;

      他是一位忠诚的传统文化继承者,在他的心里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石,他相信,做好了上下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就是对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

      他是谁?他究竟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

      他便是农耕文化的传承人、农民摄影家——段双奇。他用自己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部别开生面的农耕文化史。

      抢救农耕遗产 自掏腰包 在安置区简易房内搭建抢救馆

      图片2.png

      在位于郑州绿博园东面的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临时安置小区内,记者见到了段双奇在简易房内临时搭建的“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说是抢救馆,其实就是两三间临时想通的简易房。当段双旗带着记者一行参观的他的抢救馆时,脸上多少表露出一些不悦。

      图片3.png

      虽然是在简易房内临时搭建的抢救馆,但是抢救馆内的收藏的器具并不简单。在安置区简易房的抢救馆内,记者看到了犁、耧、锄、牛笼嘴、铡刀、碾、老磙、马灯、馍筐、老称等众多农耕器具。

      段双奇对来访的记者介绍到,目前,馆内已经收藏了器件12万多件,品种190多个,可谓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而这些全是段双奇自讨腰包,走村串户收集起来的。

      图片4.png

      而当记者问起,为什么要搭建在简易房内时?段双奇有些无奈的回答道,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原来的村落已经被划入的城镇化改造区,但当时并没人问津这些器具的去处,为了不使这些好不容易收购上来的农耕器具受到损害,就全部搬到安置区的简易房了。

      截止目前,为了做好这些农耕器具的收藏工作,我已经花费了220多万。而这些钱全是自己筹集来的。其中主要有三块来源:一个是自己的拆迁补偿款80多万;另一个是自己私家车卖后的33万元;三个是自己几亩地的苗木补偿费有30万左右;其余都是自己从亲戚朋友那借来的。当谈及这些时,段双奇的眼中显然又多了一些无奈。

      专注农耕文化 曾被误解 但心里更多的信心和坚持

      当谈起为什么热衷于农耕文化时?段双奇回答说,“我老家在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现在这个地方是拆迁临时安置区。起初,我是在自己家里建的农业器具收藏展览,当时的量还很小。随着不断累积,去家里参观的老百姓越来越多,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成为我的一个动力。因此,在2011年,我就把原来自家的三层楼的宅院,总面积1368平方米,全部改造了文化大院,用来收藏这些农耕器具。”

      图片5.png

      “另一方面呀,与我的摄影爱好有关,可以说,从喜欢摄影以来,我在行走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些农耕器具和农耕文化的魅力,这让我深深迷上了这些。再者就是2016年5月18日,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一行来到我的宅院,考察我的文化馆,当时对我给予了充分肯定。还记得当时,杨厅长鼓励我,正能量,做下去。领导的肯定了给我了莫大的鼓励。还有就是,我坚信,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尤其对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大国来说,农耕器具更是农耕文化的代表,而且近年来,国家也在大力鼓励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因此,我坚信这是一个方向,并深深地喜欢上它。”说到这,段双奇眼中露出了满满的激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了解到,现实中,对于段双奇花那么多钱去收集农耕老物件,村里一些人表示不理解:“那么多钱,干点啥生意不好,非去弄些破锄头、破秤砣?”但这些并没有打消段双奇的专注和热情,他继续用自己的执着抢救着在他看来比什么都值钱的农耕文化遗产。

      忠于农耕文化 不忘初心 梦想创建农耕文化博物馆

      图片6.png

      在采访中,段双奇对记者说到:“每一件农耕生产器具的产生,都有一个发明创造的动人故事,都蕴含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都见证着我们的文明发展史。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用具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很多农业生产的器具逐渐消失。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把这些老物件保留下来,建造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把这些农耕文化遗产传给子孙后代,让他们能够知道先辈们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为了保存好这些器具,段双奇不仅还要不定期雇佣工人,为这些器具涂上防腐的铜漆,而且还在这些简易房内安装监控摄像头,以免坏人使坏。这些工作可以说做的是细致入微,一直很好地诠释他忠于农耕文化的初心。

      多年来,为了收藏更多更全的器具,段双喜,跑遍的祖国大江南北,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从南海岛礁到内蒙古大草原,到处挖掘、搜集面临淘汰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目前,段双奇收集农耕物件12万多件,品类达190多种,数量和品类应该说均在全国位居前列。

      自从段双奇把自己收集的藏品搬到村里的临时安置小区后,他就一直想找个场地,建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我想在我们村附近建个博物馆,可是一直没有找到场地。很多省份的大老板也和我联系过,想把我收藏的农耕物品用于商业开发,都被我回绝了。如果有人有场地,能建个博物馆,把这些农耕文化遗产很好得保存传承下去,我可以把我收藏的东西都转让出来,以期更好地保护传承我们的农耕文化。”段双奇表示。(文/卢攀登)


    图片1.png

       11月22日上午,在位于郑州绿博园东面的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临时安置小区内,记者与同行的一起见到一位农民“大咖”。之所以说他是“大咖”,那是因为他身上有好多大咖的特质。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出生于农村的农民收藏家,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辛勤和努力收藏农耕类相关器件12万多件;

      他是一位专业的摄影爱好者,在他的房间内墙上悬挂着他在各地拍摄的有关农耕文化的精美照片;

      他是一位忠诚的传统文化继承者,在他的心里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石,他相信,做好了上下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就是对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

      他是谁?他究竟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

      他便是农耕文化的传承人、农民摄影家——段双奇。他用自己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部别开生面的农耕文化史。

      抢救农耕遗产 自掏腰包 在安置区简易房内搭建抢救馆

      图片2.png

      在位于郑州绿博园东面的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临时安置小区内,记者见到了段双奇在简易房内临时搭建的“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说是抢救馆,其实就是两三间临时想通的简易房。当段双旗带着记者一行参观的他的抢救馆时,脸上多少表露出一些不悦。

      图片3.png

      虽然是在简易房内临时搭建的抢救馆,但是抢救馆内的收藏的器具并不简单。在安置区简易房的抢救馆内,记者看到了犁、耧、锄、牛笼嘴、铡刀、碾、老磙、马灯、馍筐、老称等众多农耕器具。

      段双奇对来访的记者介绍到,目前,馆内已经收藏了器件12万多件,品种190多个,可谓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而这些全是段双奇自讨腰包,走村串户收集起来的。

      图片4.png

      而当记者问起,为什么要搭建在简易房内时?段双奇有些无奈的回答道,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原来的村落已经被划入的城镇化改造区,但当时并没人问津这些器具的去处,为了不使这些好不容易收购上来的农耕器具受到损害,就全部搬到安置区的简易房了。

      截止目前,为了做好这些农耕器具的收藏工作,我已经花费了220多万。而这些钱全是自己筹集来的。其中主要有三块来源:一个是自己的拆迁补偿款80多万;另一个是自己私家车卖后的33万元;三个是自己几亩地的苗木补偿费有30万左右;其余都是自己从亲戚朋友那借来的。当谈及这些时,段双奇的眼中显然又多了一些无奈。

      专注农耕文化 曾被误解 但心里更多的信心和坚持

      当谈起为什么热衷于农耕文化时?段双奇回答说,“我老家在中牟县刘集镇段庄村,现在这个地方是拆迁临时安置区。起初,我是在自己家里建的农业器具收藏展览,当时的量还很小。随着不断累积,去家里参观的老百姓越来越多,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成为我的一个动力。因此,在2011年,我就把原来自家的三层楼的宅院,总面积1368平方米,全部改造了文化大院,用来收藏这些农耕器具。”

      图片5.png

      “另一方面呀,与我的摄影爱好有关,可以说,从喜欢摄影以来,我在行走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些农耕器具和农耕文化的魅力,这让我深深迷上了这些。再者就是2016年5月18日,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一行来到我的宅院,考察我的文化馆,当时对我给予了充分肯定。还记得当时,杨厅长鼓励我,正能量,做下去。领导的肯定了给我了莫大的鼓励。还有就是,我坚信,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尤其对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大国来说,农耕器具更是农耕文化的代表,而且近年来,国家也在大力鼓励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因此,我坚信这是一个方向,并深深地喜欢上它。”说到这,段双奇眼中露出了满满的激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了解到,现实中,对于段双奇花那么多钱去收集农耕老物件,村里一些人表示不理解:“那么多钱,干点啥生意不好,非去弄些破锄头、破秤砣?”但这些并没有打消段双奇的专注和热情,他继续用自己的执着抢救着在他看来比什么都值钱的农耕文化遗产。

      忠于农耕文化 不忘初心 梦想创建农耕文化博物馆

      图片6.png

      在采访中,段双奇对记者说到:“每一件农耕生产器具的产生,都有一个发明创造的动人故事,都蕴含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都见证着我们的文明发展史。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用具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很多农业生产的器具逐渐消失。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把这些老物件保留下来,建造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把这些农耕文化遗产传给子孙后代,让他们能够知道先辈们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为了保存好这些器具,段双奇不仅还要不定期雇佣工人,为这些器具涂上防腐的铜漆,而且还在这些简易房内安装监控摄像头,以免坏人使坏。这些工作可以说做的是细致入微,一直很好地诠释他忠于农耕文化的初心。

      多年来,为了收藏更多更全的器具,段双喜,跑遍的祖国大江南北,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从南海岛礁到内蒙古大草原,到处挖掘、搜集面临淘汰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目前,段双奇收集农耕物件12万多件,品类达190多种,数量和品类应该说均在全国位居前列。

      自从段双奇把自己收集的藏品搬到村里的临时安置小区后,他就一直想找个场地,建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我想在我们村附近建个博物馆,可是一直没有找到场地。很多省份的大老板也和我联系过,想把我收藏的农耕物品用于商业开发,都被我回绝了。如果有人有场地,能建个博物馆,把这些农耕文化遗产很好得保存传承下去,我可以把我收藏的东西都转让出来,以期更好地保护传承我们的农耕文化。”段双奇表示。(文/卢攀登)


    焦点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未知)等(非焦点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15922557075(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QQ:1579130097 邮箱:1579130097 @qq.com

    如未与焦点新闻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热点新闻News
  • 上一篇:万德众归考察锦州旅游教育资源 “生活全周期”服务理念落地
  • 下一篇:党媒共唱好声音!映象网正式入驻《人民日报》“融媒航母”
  • 关于我们 投稿联系 投稿说明 免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Copyright@2016-2021 Eastyu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焦点新闻网 版权所有